张国平 官方网站

http://zhangguoping.zxart.cn/

张国平

张国平

粉丝:862449

作品总数:450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张国平,1955年1月生。1972年入伍,中校副团军衔。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就职于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馆。历任副秘书长,副馆长,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馆长。现...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油画:20万/平米

国 画:8000/平尺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未提供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图式“破裂”后的价值延伸——张国平近作印象

陈默/文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被人们习惯称作“美术”的东西,随着这二十多年现、当代艺术在本土的健康推进,其概念已在渐渐模糊。这个“概念”,其实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由意识形态化的扭曲和许多文化误区的重迭形成的。它尤如一个有欠真实的人为虚拟“容器”,是否具有“盛物”功能是一个问题,被限定了盛“物”对象从而封闭了进一步扩大“盛物”的可能是一个更大的问题。这也难怪此概念面对现、当代艺术,甚至观念油画、观念水墨、观念雕塑等艺术方式,总显得那么不合拍节,心律紊乱。及至当下,在经济建设快速推进,很需要文化艺术与之同步或超前发展时,我们的本土文化语境里的不健康因素总是不即不离地游荡沉浮,并不时地发生着负面作用。究其原因,是我们接受了半个多世纪的所谓“审美”教育,的确存在着学术缺陷。一种单一的美学标准,面对当下多元的文化语境,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力不从心,甚至是对立错位的。而现、当代艺术的一百多年发展历程中,“审美”内容发生了许多变化,“审美”对象出现诸多调整,审美“标准”的框架悉数破位。语言方式的多元派生风格流派的多元,由“后标准”导致的“标准”的移位模糊,使艺术家的发展空间大为扩展。


  张国平的油画近作《现状图式》系列,是典型的在“标准”破位后,实验价值的再发现结果。作为一种语言方式的油画,在一个世纪的引进消化中,被“规定”的越来越严谨,越来越刻板,大有超越自然科学之势。油画笔、布、颜料,工具而已,随使用者而来,随使用者而去。你规定它可以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就尤如给孩童“过家家”游戏制定严格逻辑一样荒唐。艺术的游戏性,并不曾因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推进而更改多少本色。相反,人类的高度文明,正给出艺术理想施放更广阔和自由的空间,也使得各种艺术语言在融合、变异、腾挪中获得更多可能。查一查“油画”的原发地欧洲以及现、当代艺术的大舞台美国,对“油画”概念的心平气和,远不能与本土将“油画”推上虚拟高台尴尬难下可比。西方的艺术高校难以找到“油画系”之说,也难以想象以油画作为“品种”举行多年一贯制的展览。其原因并不复杂。作为一种语言,它的流动、变异、融合随时代随个人频频发生。同时,一个艺术家用什么语言,什么时候变更语言也存在诸多变数。将一种艺术语言方式长期以固定的诸如“油画家”、“水墨画家”、“剪纸家”等称谓压在艺术家身上,就如同厨师们可以细划为“回锅肉师”、“蒜泥白肉师”、“盐煎肉师”等名号而实际剥夺了从事其它菜艺研究操作权一样荒诞。由此而论,张国平的油画中出现固定油画图式的破位,并出现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漂移,当是有理有据的。

  我曾与作者多次交谈,对油画语言的模糊延展话题,均表示出强烈的兴趣。话题被带入2003年第三届全国油画大展,当时要从四川送展的五百件作品中淘汰百分之九十。保留并送京的百分之十的作品,是经过九位评委反复甄别比较的结果。作为评委之一,清楚地记得几条评选铁律:还在延续80年代的高原题材及民族题材,并且不厌其烦地照抄对象细节的作品,大多被唾弃;有明显的对他人作品模仿痕迹者出局;忽视思想性、创新性、表现性的作品下课。这种与当代艺术进程同步的积极评选原则,在北京的以省为单位的大汇展中得到了较高评价即为印证。很明显,活在新世纪的艺术家,不能与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步,不能面向当代拿出有思考有表现有张力的新作,而是“新瓶装旧酒”,成为既往艺术内容的复制者,其结局的可悲是必然的。

  张国平的作品试图找寻承载自我理想的新图式,而在“寻找”之前要做的只能是“破”。前文已述,种种原因造成的“油画”概念与油画语言的僵化狭隘,以及不良干扰的长期存在,使得“破”与“立”都有来自客观与主观的障碍。主观的障碍是对既有样式的潜意识认定,并在方法论实用中喜旧厌新。很显然,首先破除主观障碍,并时时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不断地进行艺术营养的补充,有助于艺术家找到自我新定位。张国平发现,当代艺术中不同语言的交融甚至混合模糊,已成一种趣向。这种混合,可能给出多种不确定结果。而本土文化资源中,“水墨”概念不仅历史悠长,也因工具材料的特性,常常产生出人预料的结果。能不能将油画图式与水墨图式融合,从而在文化精神和视觉物象上产生既冲突又暗合的意外也意中的结果?从他的近作看,这种实验是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我们看到破裂的“山水”,对抗的构图,突兀的意向融合,以及由画面的种种矛盾潜藏的观念暗示。显然,以往的固定方式是单面的,现在的方式尤如千层饼万花筒,能给出多少结果不得而知。还是那句老话,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2004年4月于成都龙王庙老默柴屋